因為政府實在是太扯了,所以我也在此呼應,希望讓更多人看到此篇文章。
▼新世代 BWM 3 Series 在於 2018 年 6 月被 U-CAR 網友捕獲早早在臺灣道路與歐洲同步測試,顯示臺灣市場逐漸受到許多車廠的重視。
 
 然而,當這些熱門新車在全球登場,各車廠在臺灣的子公司、分公司或總代理也都在最短時間把車空運來臺,卻往往最後因車輛法規審驗的合格證還不能取得,而臺灣消費者無緣成為全球第一批入主這些新車的車主。
講到這裡,我只能說,我們
外匯車商 也是很痛苦的,就是因為政府的驗車法規非常繁鎖,而且執行的人員只能用「迂腐」二個字來形容,你只要接觸一次,你就會說這輩子再也不想跟他們互動了!
稅收、政府效能、消費者、車廠,全部是輸家 
一等再等的新車交車期,無形中除了影響消費者購車興致,明明買了車也到港但卻無法交車,車廠損失了銷售數字與資金積壓。甚至,政府也不是贏家,這些停留在保稅倉庫的車輛,政府因此少了本年度的關稅、貨物稅與營業稅的收入,對於信誓旦旦各項經濟指標表現亮眼的政府而言,最後落得該年度「車市衰退」的施政汙點,各項法規審驗單位也落人「行政效率牛步」的罵名,可謂全盤皆輸。
一場沒人是贏家的法規審驗大戲,到底歹戲拖棚至何時?但安審合格證真有那麼難取得、那麼費時嗎?原因可能出在哪?
補:什麼是
交通部的安審合格證明 ?
▼一場沒人是贏家的法規審驗大戲,到底歹戲拖棚至何時?但合格證真有那麼難取得、那麼費時嗎?原因可能出在哪?
 
 車款數量爆炸,動力選項增加,審驗能量跟不上 
近十餘年來,全球汽車市場的趨勢走向,產品線的發展如同 3C 產品一般,越來越多樣。
▼依照 U-CAR 整理的臺灣新車款總數,按車系劃分在 2013 年時為 207 款,但到了 2019 年已經多達 280 款車系,這還沒計算到各車系中的車型,舉例像 X3,車型又分為 sDrive 20i、xDrive 20i、xDrive 20d、xDrive 30i,M40i 等,U-CAR 同樣只歸為一款 X3 車系,但在審驗單位不一定只看車系,還可能會再細看車型差異。
 
 十餘年前,Mercedes-Benz 旗下的車款可能僅有 10 餘款,但近來已經發展至 3、40 餘款,光是休旅車款便有 GLA、GLB、GLC、GLC Coupé、GLE、GLE Coupé、GLS、G-Class,高達 8 款,而各車款亦提供不同排氣量的動力選擇,爆炸性發展的車款擴張。
車款增多、測試項目也更繁瑣 
有關於臺灣新車合格證的認證制度,我自己有做過功課,可以看這邊有關驗車項目的整理:
進口車驗車項目與費用大公開 。
在新車要上市前,需要經過這 4 大項目的檢驗,依照 U-CAR 的了解,10 年前一輛大改款或新發表的進口車款,估計只要 2 個月左右的時間;若是小改或新年式,則會更短。
如今,除了車款數暴增外,車輛的配備越來越多,消費者對安全與環保的意識抬高,要測試或審驗的項目越來越繁瑣,所以目前一輛大改款或新發表的進口車款,保守估計要 4 至 6 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合格證;若是小改或新年式,依照配備增減項目不同,也可能要 3 個月的時間。 
▼目前一輛大改款或新發表的進口車款,保守估計要 5~6 個月左右的時間才能完成合格認證;若是小改或新年式,依照配備增減項目不同,也可能要 3 個月的時間。
 
 空運來臺搶認證時效也無用、船運到港合格證仍未到手 
正因為要測試的項目越來越多、待審驗的車款也不斷增加,所以車廠若要導入進口車,幾乎都是先空運來臺幾輛車進行認證測試,從 U-CAR 近年的間諜照便可看出端倪,許多全國首發的間諜照都是在桃園機場被拍攝到。
▼正因為要測試的項目越來越多、待審驗的車款也不斷增加,所以車廠若要導入進口車,幾乎都是空運來臺,從 U-CAR 近年的間諜照便可看出端倪,許多全國首發的間諜照都是在桃園機場被拍攝到。
 
 以 BMW X3 為例,臺灣總代理年中便開始規劃年式切換作業,德國原廠於 8 月份開始生產新年式車款,為了搶攻時效能在第四季交車,總代理也將認證所需的車款採用空運抵臺。由於 X3 並非大改款,也不是小改款,僅是一般的年式切換,總代理估計認證作業應該不至於過於冗長。
▼2020 年式 BMW X3 雖不是大、小改款,但 8 月認證車輛抵臺,至今仍無法取得合格證。
 
 而尷尬的是,若是合格證於此刻終於到手,雖然可以開始進行交車作業,但車主將面臨領牌後再過幾天便成為跨年份車輛的抉擇。這個抉擇對於車商與政府的影響,也形成是 2019 還是 2020 的銷售數字,牽涉的層面非同小可。
世界風雲車 I-Pace 也卡關,據了解同樣出在合格證問題? 
除了上述之例,在歐洲年度風雲車、世界年度風雲車皆獲得廣大肯定的 Jaguar I-Pace,早在 3 月份開始得知在臺灣持續測試認證,經過半年多的時間也在 10 月初正式上市。不過如今從經銷端得知還無法交車,原因同樣出自合格證還未取得的問題。
▼獲得歐洲年度風雲車、世界年度風雲車肯定的 Jaguar I-Pace,早在 3 月份開始得知在臺灣持續測試認證,經過半年多的時間也在 10 月初正式上市。不過如今從經銷端得知還無法交車,原因同樣出自合格證還未取得的問題。
 
冗長的審驗流程,車市與全球時效脫鉤非消費者之福 
法規要求測試項目增多保障消費者權益,但審驗單位是否新增人力一同消化?
1.審驗報告的人力是否有依照報告增加的數量而同步增加?或是僅以過往的人數配置在進行審驗的作業? 
2.當先進科技配備還未有法規或檢測標準來判定合格與否時,能否有權宜機制來加速協調?而不是僅能僵持在其中而各說各話、看人臉色。 
第 1 點的狀況很簡單,就是報告數量變多、變複雜,各單位審驗報告的人數是否有同步增加?如果沒有的話,那審驗報告的作業會必須排隊等待是想當然爾的事情。
▼法規測試項目增多對於消費者來說當然是好事,不過在車輛認證的過程中,費時的並不在實車檢測,而是在報告準備與審驗。
 
 一如開頭所言,臺灣在全球車市的地位早已不斷攀升,車廠將全球戰略車款同步全球首波市場的送到臺灣,但若肇因於上列兩種情形導致審驗流程時間拉長,無形中也會讓臺灣車市在不知不覺中與全球脫鉤,明明是排在原廠規劃的首發市場之一,但消費者能順利交到車的時間卻可能是半年、1 年過後了,反倒令原廠將未來導入臺灣的優先順序往後調,絕非好事。 
▼臺灣在全球車市的地位早已不斷攀升,車廠將全球戰略車款同步全球首波市場的送到臺灣,但若肇因於上列兩種情形導致審驗流程時間拉長,無形中也會讓臺灣車市在不知不覺中與全球脫鉤。
 
 嚴格把關原是美意,政府有責任提高審驗效率  
總歸來說,倘若新車無法交車,原因是出自認證等待塞車、或是審驗單位在某些裁量權過大而致使合格證取得被迫延宕,牽涉的層面涵蓋消費者打消購買意願、車商銷售量受影響、到港新車被扣在海關更導致政府稅收減少,當中沒有任何一方會是贏家,對於臺灣汽車產業的發展都是不利的打擊。
因此,U-CAR 呼籲政府單位應重視上述所提關於合格證審驗的問題,能否透過相關審驗單位人力新增,或是審驗過程的額外監督辦法,有跨單位部門的平臺機制,來總體掌握新車審驗量與合格證核發進度,以利新車合格證能更快通過取得合格。
原文網址:
https://news.u-car.com.tw/article/49669 
我的經驗,不僅是政府法條的複雜,加上執行的人員迂腐,所以才更會拖慢驗車的進度,總歸二個字:官僚。
總統大選您支持誰呢?希望2020年的台灣會更好!